
[NOWnews今日新聞] 大罷免首波昨(26)日0席通過,親藍政論直播節目《不演了新聞台》分析指出,綠營從一開始就犯了至少3個戰略錯誤,其中單吊抗中保台的論述,除沒有說服力和擴散力,還常跳針,更有反效果,而國民黨也有3個成功策略,讓他認為完封的結果真的一點也不意外。
《不演了新聞台》表示,基本上,綠營操作大罷免從一開始,就犯了至少3個戰略錯誤:
第一, 當家鬧事,師出無名。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孫子兵法計篇論戰爭勝敗的五個因素「道、天、地、將、法」,道指的是政治形勢與民心向背,排名最優先,而大罷免不論怎麼包裝,本質就是一個少數總統輸不起翻桌,挑戰民主常規、選舉制度,與多數民意。
第二,追殺柯文哲與民眾黨殺紅了眼,超越了大多數民眾認知的合理範圍,更直接把小草打成死仇,讓民眾黨別無選擇餘地,毫無懸念地藍白合作,甚至在戰況危急之時,比國民黨正規軍,還要積極強悍。
第三,民進黨寄望的優勢,也是成功的模式,當成主軸沒問題,卻變成是唯一一招。為什麼不給勞工放假?抗中保台啊!為什麼不給百姓發錢?抗中保台啊!為什麼不給軍人加薪?抗中保台啊!為什麼要無差別罷免所有藍委?抗中保台啊!這樣的論述,沒有說服力與擴散力,跳針這套,更有反效果。
《不演了新聞台》認為,在這3個戰略錯誤下,那些總統宣講講的好不好、救災不力還說幹話,加劇了當家鬧事,師出無名的負面效應,發不發一萬元的反覆,其實就是單吊獨聽抗中保台的後果,因為其他什麼招都沒有。但並非這些戰術失誤導致敗戰,而是從一開始,戰略就錯了,個別戰術的成功與失敗,作用不大,更何況還都是失敗。
另外,國民黨能完封,《不演了新聞台》整理出3項戰略:
第一,藍白合作。
第二,分割對手,製造矛盾。其實至今還覺得很謎,就是明明所謂罷團之於民進黨,就是大圓中的小圓,兩者重疊,但是民進黨的朋友似乎真心覺得罷團是民進黨之外的另一群人?可以理解,藉公民之名淡化政黨操弄的斧鑿痕跡,是合理的文宣操作,但似乎民進黨自己真的信了這套,覺得罷團都是40%之外的天降神兵?
《不演了新聞台》表示,大概從五月間,國民黨這邊就開始試著要分割對手,比如說暫時不碰賴清德,主打「曹興誠不是民進黨」、「罷團不能代表民進黨」,目的就是要拆分對手的力量。因為強攻賴清德會提升到政黨對決,逼民進黨正規軍不得不勤王,就會犯下跟民進黨逼民眾黨別無選擇的錯誤。
因此把民進黨與罷團拆分,讓傳統的民進黨支持者、對民主與選舉有真正信仰的,就算不反水支持反罷,也要按兵不動。藉此凸顯曹興誠來路不明,別有用心,一下要統,一下要獨,民進黨真的要跟他一起上失智列車嗎?罷團走火入魔,搗亂社會,騷擾百姓,民進黨公職民代,難道明年不用選舉嗎?顯然這個策略明顯奏效。
後期過激言行的人,像是柯建銘被要求大休息,曹興誠被總統府踢出去,民進黨公職民代為了修補這些過激言行,開始唱歌跳舞,至於賴清德講太爛,自己切掉自己,那就真的意想不到,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從投票結果看,同意票幾乎都遠低於2024年民進黨候選人在該選區拿到的比例與票數,顯示大多數的民進黨支持者是清醒的,罷免只是少數偏激分子的狂歡嘉年華。
第三,分割戰場,陸戰先行。應對綠營操弄行政、司法,與媒體資源的對策,行政,司法,那是民進黨妥妥的主場自不待言,幾乎清一色綠媒的環境,空戰很難支撐,所以進入二階之後,所有被罷的委員都減少在媒體上曝光,然後回到選區去組織,道理很簡單,你出頭空戰,會被綠媒集火,但是回到地方,就有局部優勢。空戰等到三階投票,大夥一起打群架就好。
《不演了新聞台》說,過程中,其實也有不少失誤與危機,例如「以罷制罷」的失敗,國民黨長於內鬥與習慣放棄的尿性一度又發作,但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現在這批在一線作戰的國民黨新生代,都是從2016年丟掉政權以後,從斷垣殘壁中長大的一代,他們的崛起,不是來自於長官關愛的眼神,而是真正民眾的認同。反觀民進黨在這一戰中,第一線主力用所謂罷團,為了裝素人搞了一群怪咖與來路不明的浪人,公職民代正規軍,老的老了,小的與國民黨正好相反,大都是2016年以來順風順水,溫室裡養出來的二百五。完封,真的沒有那麼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