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7月31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啟動「互惠關稅」新政策,針對未與美國達成雙邊貿易協議的國家調高關稅,台灣輸美產品自8月7日起,將適用暫時性20%關稅稅率,儘管低於先前公布的32%,但仍高於日本與南韓的15%。對此,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 (Jamieson Greer) 的回應也十分冷淡!

翻攝自美聯社,下同

 

根據《CNBC》、《彭博社》報導,賴總統表示,行政院副院長已率團赴美數月,提出擴大對美採購與投資計畫,讓關稅暫時調降至20%,但民間反彈聲浪不斷,他表示,稅率尚未最終定案,仍在努力與美方協商,對於台灣被列入20%,強調「這是暫時性的安排」,呼籲社會給政府時間。

 

然而,美方的回應顯得冷淡,葛里爾8月1日受訪時,直言「關稅在8月1日就已經準備就緒」、「這不是我關心的重點」,強調「美方更重視的是各國是否能落實已簽協議」;至於「是否調整台灣稅率?」一事,他未予正面回應。

 
不過,葛里爾指出,美國仍對外開放談判窗口,各國若願意提出具體合作與開放承諾,仍可重新協商稅率,「部分國家積極與美磋商,以爭取更低稅率與優惠條件。」

 

對此,德州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翁履中分析,直言「此舉絕非巧合」,或顯示川普政府刻意降低對台政治曝光,以騰出外交空間與中國重啟談判,「這是交易式外交的典型,台灣不能太天真。」

翻攝自路透社
 
據悉,美方曾要求台灣提出與日韓相當的投資承諾,日本與南韓先前分別承諾5500億美元 (約新台幣16兆元) 與3500億美元 (約新台幣10兆元) ,台灣政府目前研擬的方案總值約為3千億美元 (約新台幣8.9兆元) 至4千億美元 (約新台幣11兆元) ,相當於4年政府總預算的規模,至今尚無具體細節被納入美方公告。

 

由於8月7日為關稅新政正式生效日,若台美雙方未能於期限前完成協議,20%的暫時性稅率恐將轉為長期常態。那麼「台灣如何在美中競逐的框架下維持自主、爭取實利?」仍是未來的重要挑戰。

翻攝自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