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東南部度假勝地塞古拉河畔瓜爾達馬爾 (Guardamar del Segura) ,近日驚見兩隻俗稱「藍龍」的海蛞蝓 (學名: Glaucus atlanticus,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由於毒性極強,市府與警方立刻發布緊急禁令,所有海灘全面禁止下水,並升起紅旗警示,嚇得遊客與泳客急撤。

示意圖,翻攝自fishi-pedia
根據《CNN》、《The Independent》報導,藍龍一般棲息於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的熱帶至溫帶水域,主要隨著洋流與風向漂浮,在地中海出現相當罕見,它外觀夢幻,體長僅3至4公分,以鮮藍色與翼狀觸手著稱,因而得名。

翻攝自臉書 (Policía Local Guardamar)
藍龍的防禦機制極為致命,以僧帽水母等劇毒生物為食,並將獵物的刺細胞吸收、濃縮到自身體內,使其毒性甚至比原始獵物更強,據研究,其產生的毒液能夠麻痺比自身大300倍的獵物,一旦人類不慎接觸到,可能引發皮膚劇烈灼痛、紅腫、噁心、嘔吐,甚至急性過敏反應。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藍龍這次現身的地點瓜爾達馬爾,位於地中海白色海岸 (Costa Blanca) 、托雷維耶哈以北,是西班牙知名觀光城鎮。對此,鎮長薩埃斯 (José Luis Sáez) 提醒,即使戴著手套也絕對不要碰觸藍龍,若發現應立即通報當局,若遭螫傷,應立刻以鹽水沖洗傷口,並立即就醫。

示意圖,翻攝自fandom
警方指出,此次禁泳措施屬「預防性部署」,在沿岸持續監測是否有更多個體出現,禁令雖解除,官方仍呼籲民眾「保持警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地警方在社群平台公布藍龍照片時,竟有員警赤手托著藍龍,被批評「做了最差示範」、「要是中毒就不得了了!沒做好防護措施」。
這起事件再度凸顯氣候變遷與洋流轉變,可能導致罕見物種出現在非典型棲地,對以陽光、岩岸與金色沙灘聞名、每年吸引成千上萬遊客的瓜爾達馬爾而言,恐是一大衝擊,但當局強調「公共安全才是首要考量。」
↓繼續看下一則新聞↓
看了真的會起雞皮疙瘩!美國加州蒙特雷郡 (Monterey County) 近日發生罕見案例,多頭野豬的肌肉、脂肪與部分皮膚呈現鮮明的霓虹藍色。經檢驗,牠們疑似因誤食含抗凝血滅鼠劑「敵鼠酮」 (diphacinone) 的殺蟲劑所致。對此,加州魚類與野生動物局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CDFW) 警告,這類野豬體內可能殘留有毒物質,提醒民眾與獵人切勿食用。

翻攝自微博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蒙特雷郡是加州野豬數量最多的地區,全州58個縣、有56個縣皆有野豬出沒,這些野豬多為家豬與野豬的雜交種,屬雜食性,會攝食草、老鼠等多種動物性食物。今年2、3月間,經營野生動物防治公司的捕捉員丹伯頓 (Dan Burton) 受農業公司委託,捕捉闖入田地的野豬時,首次發現其腸道與肌肉呈現如「藍莓藍」般的鮮豔色澤,接近霓虹燈般亮眼,十分詭異。

翻攝自X
這種顏色可能源於野豬直接食用了添加藍色染料的滅鼠劑,比如:敵鼠酮,或是捕食已中毒的小型動物,由於滅鼠劑的劑量設計針對小型鼠類,野豬雖未立即死亡,但長期攝入造成毒素累積。據悉,由於敵鼠酮能抑制血液凝固,長期攝入會在體內累積並引發嚴重內出血,導致肉質與內臟變色。

翻攝自imgur/GlendilTEK
涉事農業公司在得知檢測結果後,已撤走農地上的滅鼠劑站點,以防更多野豬中毒。
加州魚類與野生動物局研判,並非所有受污染的野豬都會呈現明顯藍色,顏色深淺取決於動物攝入的劑量與時間,農藥調查協調員萊恩 (Ryan Bourbour) 強調,烹煮無法有效降低敵鼠酮濃度,一旦野豬、鹿、熊、鵝等野生動物曾食用過此類滅鼠劑,即恐受污染,人體雖需多次暴露才會嚴重中毒,但少量攝入仍可能引發嗜睡、意識模糊等症狀,民眾若在剖開動物時,發現異常顏色或徵兆,應立即通報加州魚類與野生動物局,切勿烹煮食用。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據悉,內布拉斯加大學2018年研究曾發現,在農業區與住宅區附近採集的野豬樣本中,超過8%檢出鼠藥殘留,而熊的檢出比例更高達83%。研究警告,戶外施用的殺蟲劑會隨雨水沖刷流入水體,透過食物鏈逐步擴散,對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