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在墨西哥東南部叢林中,發現一座擁有約3050年歷史的馬雅文明遺蹟「阿瓜達菲尼克斯」 (Aguada Fénix) ,最新研究指出,這座宏偉建築群不僅是目前已知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馬雅建築,更象徵古馬雅人對宇宙秩序的理解,整體設計呈十字形,反映出他們將宇宙視為秩序化模型的世界觀。

翻攝自Scientific American

 

根據《Scientific American》報導,研究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人類學教授猪俣健 (Takeshi Inomata) 領導,並刊登於《科學先端》 (Science Advances) 期刊。

翻攝自路透社
 
團隊指出,遺蹟約建於西元前1050年左右,使用時間約300年,主平台高達15公尺,以泥土而非石材建成,長期被誤認為天然地形,直到透過光學雷達 (LiDAR) 技術才揭示其真實面貌,整體設計呈現十字形,「就像是一個宇宙的模型,古馬雅人相信,宇宙秩序是以十字形為基礎,而時間順序與此秩序緊密相連!」

 

據悉,整體建築群以中央廣場為核心,一座大型長方形高台可容納逾千人聚集,兩條大道分別沿東西、南北軸線延伸並於中央交會,推測是宗教儀式的行進路線;廣場下方發現的十字形、逐階向下的坑道與玉器陳設,推斷為祭祀用途,器物顏色與方位對應,藍色象徵北方、綠色代表東方、黃色為南方,而西方可能以紅色為標誌。

翻攝自Scientific American
 
研究指出,大道的東西軸線與10月17日及2月24日的日出方位對齊,兩者相隔130天,恰為古中美洲祭祀曆260天的一半。

 

團隊估計,主平台體積達360萬立方公尺,建造工程需上千人每年投入數月、歷時多年方能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遺蹟中未見強制勞動或社會階層痕跡,如:王宮或個人雕像,顯示該建築群可能由自願者共同興建。

翻攝自Scientific American
 
對此,猪俣健表示,這些日期與宇宙秩序對馬雅人意義重大,建築可能是舉行宗教典禮的重要場地,展現出馬雅人對時間與宇宙秩序的深層信仰。

 

布朗大學人類學教授何斯頓 (Stephen Houston) 指出,這項發現揭示中美洲古文明早期的共同信念——以宗教方位與象徵顏色構築世界觀。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阿瓜達菲尼克斯遺蹟不僅展示了早期馬雅人的建築技術,更反映他們對宇宙秩序與宗教精神的深刻理解,為研究馬雅文明的起源與社會形態提供關鍵線索。

 

繼續看下一則新聞

中國載人火箭「神舟二十號」原定11月5日返回地球,與「神舟二十一號」完成交接後結束任務,不料突傳變故。如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通報指出,神舟二十號疑似遭遇太空微小碎片撞擊,當前正進行影響分析與風險評估,為確保航天員安全與任務順利,返航任務已緊急推遲,這意味著陳冬、陳中瑞、王傑等3名太空人將繼續留在太空,歸期未定。

翻攝自極目新聞

 

根據《極目新聞》報導,神舟二十號原計畫於11月5日返回東風著陸場,並於前一日晚間與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完成「太空站鑰匙」交接儀式,象徵中國空間站任務正式換班。不過,地面監控系統隨後偵測到飛船外部出現異常訊號,初步研判為遭太空碎片擦撞。

翻攝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何謂「太空碎片」?是指在軌道上運行但已失效或失控的人造物體,包括:報廢衛星、火箭殘骸及碰撞碎片等。據統計,截至2024年,地球軌道上可被追蹤的大型碎片已超過4.4萬個,直徑逾1公分、足以構成威脅者更高達百萬個。

翻攝自央視
 
據悉,這些碎片多以每秒約7.9公里的高速運行,即便極微小,也具強大破壞力。

 

事實上,中國近年來持續強化空間站防護與預警能力,針對10公分以上的大型碎片,通常採取主動規避策略,透過變軌避開潛在碰撞風險,對難以預警的微小碎片,則以多層結構進行被動防禦,神舟系列任務也已多次安裝碎片防護裝置,以確保核心艙及實驗艙安全。

翻攝自極目新聞,下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強調,將依後續分析結果與在軌狀況,另行安排神舟二十號的返回計畫,秉持「安全第一、萬無一失」原則,確保航天員平安返航與任務圓滿完成。

 

資料顯示,3名太空人中的陳冬,執行過神舟十一號、神舟十四號任務,時隔兩年再次擔任指令長,陳中瑞和王杰為首次執行飛行任務,其中陳中瑞入選前是空軍飛行員、王杰入選前,更是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

陳冬 (右) 、陳中瑞 (中)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