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創業家企業家李開復,日前接受上海澎湃新聞的專訪,談到他罹癌後的心境轉折,他表示:”以前享受存在感,現在學會了放下”
創新工場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自得病後,並未被眾人遺忘。2015年2月13日病癒後的每一次公開亮相,都不乏媒體的關注、年輕創業者的追逐。這一次,也不例外。
5月22日,當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第一眼看到李開復時,他正在鎂光燈下,對著鏡頭,舒展“開復式微笑”,用一口台灣腔說著:
“我是李開復,我在北京,家在台北,我每天回家好幾次,其實,很簡單:打開,到家,見面……三秒回家,即刻陪伴。”
原來,他正在為創新工場投資的項目——智能陪伴機器人“小魚在家”拍廣告。據了解,創新工場先後投資的160多個創業項目,其中有不少項目都找李開復當形象代言人,或借助其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發布產品。李開復對於這些邀約通常會欣然接受。
澎湃新聞記者很好奇,拍紀錄片、寫書、媒體採訪,一次次被問及癌症,就像痛點一次次被觸及,對李開復不是一次次傷害嗎?但李開復說: “希望採訪也是一種關心嘛,我就要不斷提醒自己,周圍的人、家人、同事,他們都很愛護我,他們會盡力保護我的。其實,當你放下的時候就不會痛苦了。”
新生
澎湃新聞記者在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王肇輝的手機裡,看到了那張未公開的著名照片。淋巴腫瘤吸糖之後會變成亮晶晶的紅色,而這張照片裡,星星點點的紅色有大大小小20多顆。
當時就連醫生看了這張照片,都不敢直視李開復的眼睛,而是看著地上,身體輕微地顫抖,不知道怎麼回答李開復的問題。
習慣於快速思維的李開復當即在想:還要治療嗎?是不是要準備交代後事了?和律師商量後,李開復花了一天半的時間,手抄了4份遺囑,每份6頁。
李開復遇到了好醫生。醫生告訴他,即便是4期淋巴癌,也不是死刑。李開復很幸運地開始了一種新的化療,雖有想吐、便秘、沒精神等各種痛苦的反應,但90%以上的病人不會掉頭髮,李開復用科學家的頭腦解讀認為:“說明這種化療的負面作用也會小一些。”
直到去年底,李開復被醫生告知:腫瘤沒有了。但警報遠未解除,李開復很明白,自己的癌細胞是在血液裡,只要掉以輕心,還會長出來。“關鍵是提高抵抗力,讓癌細胞突變的速度慢於自身抵抗力的生長,它就不會復發。”
接下去的五年至關重要,“命門”說來也很簡單:睡眠、飲食、運動、壓力。
這次生病,讓李開復得以反思以往的生活習慣,原來,“以前都不及格”。現在他要求自己做到80分。
身邊人最能體會到李開復的轉變。
曾在創新工場工作、現在已經是一名年輕的創業者的趙錚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以前早晨五點就能收到開復的郵件。”王肇輝也向澎湃新聞記者證實,開復享受這種半夜起來回郵件、以及各方面都表現強大的狀態。
“鐵人開復”絕非浪得虛名。一度,他的節奏是:早晨5:30從美國飛抵北京,家人早早地收拾好行李,在機場換個箱子,他繼續趕7:30的航班,飛往下一座城市。很多很多個夜晚都是在飛機上睡的。
而今,李開復從不運動到爬山,從不吃蔬菜到吃蔬菜,從每天睡5小時到7個半小時,從超負荷的工作量到50%的工作量……他真的放下了嗎?
4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來創新工場考察,那天李開復已經在台灣約好了醫生要做靶向治療,就沒有回北京。如果在以前,他可能還是覺得要回來跟副總理見面。可見如果沒有這次生病的打擊和教訓,他不會想到要改變。
但2月13日那次回京,據說見了上百位創業者,後來沒有控制好,至今令王肇輝等一干核心干將後怕。“那次最後他感冒了,他就自己買來很多維C吃,大家當時壓力很大。”
這次,李開復回京10天,依然可用“馬不停蹄”來形容,圍繞創業, 他和投資圈、年輕創業者不斷進行著頭腦風暴。當澎湃新聞記者希望他真正做到健康生活時,他很禮貌地笑著說:“我們初次見面您都給我這種善意的提醒,說明我 一定做得還不夠好。”但他又補充說:“每天晚上我還是睡夠了的。”
心境
“要在以前,多花一個小時幫助一個普通學生;還是花一個小時寫五條微博,漲點粉絲;或是再多見兩個創業者,多投幾百萬元錢……我肯定會選擇後兩者嘛,但現在,我會平衡自己的時間,用更平等的態度對所有人。”李開復對澎湃新聞記者毫不隱瞞。
5月21日,李開復對3W咖啡創始人許單單說:“要避免誘惑和偏執。”
“這是針對以前的自己說的麼?”
“可以這麼說。人的本性就是容易被誘惑的。”
“你容易被什麼誘惑?”
“中國人的性格中,對’名’還是蠻苛求的。我以前享受存在感啊,希望大家的認可,愛惜羽毛,渴望擴大影響力……”
李開復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可能分開來看都不是壞事,但真把這些當回事了,就會比較偏執。
王肇輝至今還記得,李開復玩微博最“瘋狂”的時候,他和COO陶寧走進李開復的辦公室,希望他能夠少花點時間在微博上。但開復聽完後,說:“謝謝你們的建議,這是我個人的微博,不是公司的賬號,ok?”然後就微笑地轉身工作了,依舊自我。
2011年那場方舟子與李開復的罵戰,當時不少人勸李開復不要戀戰,不必太當回事,但李開復就是不聽勸,非要跟方舟子乾到底。
“他太追求完美,內心強大,骨子裡有一種中國人的報喜不報憂,不願 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呈現給別人。過去多年他有很強的心理暗示給自己塑造這麼一個形象。但現在,我不能說他已經100%放下,但可以感受到他學會了取捨和放 下。”與李開復有十年交情的王肇輝,很欣喜地看著今天的李開復,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出自己的感受。
沒有人會否認李開復身上濃郁的精英範兒。他溫文儒雅,顯示其良好的教養,但他依然會給人一種距離感,並非他刻意,而是天生,這從他待人接物時永遠保持一定弧度的微笑可以看出。
李開復所受的是典型的美式精英教育,自由、獨立、平等、批判,構成了他的“文化基因”。往好了說,他們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權利,且具備契約精神、少言多行;往通俗地說,他們常常不接地氣。比如,我們無法想像李開復挽起袖子在路邊店大快朵頤的樣子。
王肇輝是媒體人出身,喜歡和各種領域的人打交道,朋友遍天下,他也 希望李開復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而不僅僅把自己沉湎於工作。於是,王肇輝把陳丹青、高曉松、柴靜、韓寒、作業本,甚至李冰冰、黃渤,各種跨界人士,介 紹給李開復。“白岩鬆一直想跟開復吃一頓非常接地氣的飯。”王肇輝透露,“開復還欠作業本一頓小龍蝦。”
但王肇輝知道,李開復看上去的“高大上”只是表象,骨子裡,他柔軟、謙遜,“他願意offer一個普通人機會,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