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在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讓老師收拾你”,往往成為管教用的“金句”。

這句話不僅會削弱家長的威信,還為孩子製造這樣一個印象: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只有不聽話的孩子才會被送去那裡,接受管教和懲罰。

當孩子不斷聽到家長這樣的“恐嚇”後,他對幼兒園和老師的懼怕就會不斷強化,並出現拒絕入園的行為。

02

“等你上了幼兒園,可就沒有這麼開心自在了。”

孩子入園前,部分家長會對孩子這樣說。這會讓孩子以為幼兒園會限制他的自由與活動,對幼兒園產生抵觸情緒。

家長這種說法,根源於對幼兒園生活、學習方式的不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主要任務就是“玩”,老師會帶著孩子們在室內過家家、玩益智游戲,在戶外爬繩網、玩沙玩水,就連穿衣、喝水等日常生活活動,也會穿插著有趣的手指游戲幫助孩子理解。

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實現著自身的全面發展,同時,與小夥伴的相處,攻破一個又一個的挑戰等,也會讓他們收獲更多的快樂。

03

“等你上了幼兒園,就知道爸爸媽媽有多好了。”

這句話一說,不經意間流露出父母對老師的不信任。孩子本身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這種對老師的不信任也會傳遞給他們,從而先入為主地認為老師很兇、老師不會愛護他們。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愛孩子也是幼師的天職,這兩種愛確實有區別,比如當孩子摔倒時,老師不會像媽媽一樣趕緊抱起孩子,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當孩子不吃飯時,老師不會一直追著喂,而是通過繪本故事、兒歌等引導孩子獨立進餐,認識偏食、挑食的害處。

老師沒有“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但這也正是老師愛孩子的方式,用耐心與專業引導著孩子健康成長。老師們時刻都在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引導孩子,通過抱抱、拉拉小手、親親小臉等動作來傳遞愛,親近孩子,給予他溫暖的感覺,讓他感受到老師也和爸爸媽媽一樣愛他們。

04

“上幼兒園不要哭著找爸爸媽媽,不然就不來接你。”

擔心孩子因入園焦慮而哭鬧,有的家長會提前給孩子“敲警鐘”。這種嚇唬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讓孩子對入園更沒有安全感,擔心爸爸媽媽離開後,就再也不去接他了。

其實孩子入園前,不會自己吃飯、穿脫衣服這些技能也沒有關系,因為學前教育包含一塊重要內容,即生活活動。入園後,老師會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一日作息習慣、科學有序的生活常規,並且逐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多方面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識和能力。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