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首艘、同時也是世界上首艘鋰電池潛艇「凰龍」號下水,引發各界高度關注,有日本網友及日媒稱該潛艇技術要比中國同級別潛艇先進10至15年。那麼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本期就此為您簡析。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稱,當地時間10月4日,蒼龍級11號艇——「凰龍」號(SS-511)潛艇在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與前10艘蒼龍級常規動力潛艇相比,「凰龍」號最大的區別是採用日本湯淺技術公司最新研發的鋰離子聚合物電池,取代了使用傳統鉛酸蓄電池的「不依賴空氣推進」(AIP)系統,由此成為日本首艘、同時也是世界上首艘鋰電池作為動力的潛艇。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比鉛酸電池高數倍,同體積的鋰電池儲電量比鉛酸多2倍以上,而且重量更輕,十分適合在內部空間有限的常規動力潛艇上使用。為此有日本網民及日媒甚至打出了「『凰龍』號的技術水平比中國同級別潛艇先進10至15年」的標題,那麼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

對於在水下作戰的(常規動力)潛艇而言,對電池的依賴性要遠高於水面艦艇。早在鋰電池技術成熟之前,潛艇一直使用的是鉛酸電池,這種電池最早由法國人普蘭特於1859年發明,由於其具備價格低廉、原材料方便獲得(電極由鉛和鉛的氧化物構成)等優點,適用於大電流放電環境,因此發明後在化學電源中一直佔據絕對優勢。在美國海軍於1900年4月購買了其歷史上首艘潛艇「霍蘭」號(舷號SS-1,以潛艇之父,同時也是通用動力公司創始人約翰·菲利普·霍蘭命名)後,英國很快也邀請霍蘭幫助他們設計出英國的第一艘潛艇「霍蘭」1號,這艘潛艇就使用了當時英國產的鉛酸電池,至今各國潛艇仍在使用。

但鉛酸電池的缺點也十分明顯,不僅體積大、重量大,電能轉換效率較低,且由於電解液涉及硫酸等危險化工品,不利於長時間維護。但對於需要增加水下航行的持續性和隱蔽性的潛艇來說,提高電池的儲電量和電能轉化效率至關重要。隨著AIP技術問世,通過攜帶液氧和廢氣循環的方式使潛艇柴油機實現了不依賴空氣推進(搭載斯特林AIP系統的蒼龍級潛艇可在水下連續航行兩周,比未裝AIP系統的常規潛艇水下續航時間高5倍,隱蔽性大幅增強),使得潛艇對高性能電池的依賴性有所降低,但並未解決鉛酸電池的劣勢問題。

隨著近年來鋰電池技術的不斷成熟,潛艇設計師也開始考慮將鋰電池作為鉛酸電池的繼任者使用。與鉛酸電池相比,鋰電池具有體積小、效率和功率密度高、充電快的優勢,且無需液態電解液,便於維護。此外,在高功率情況下,鋰電池的電容量是鉛酸電池的2倍多,而充電時間大幅縮短,以德國在研的216型潛艇為例,只需充電2小時就能連續航行98小時。

儘管優勢明顯,但鋰電池還存在一大潛在使用風險是容易發熱起火,而且對意外碰撞較為敏感。此前使用鋰電池的一架衣索比亞航空公司波音787客機就曾於2013年發生過意外起火事故,而事後調查報告顯示,起火原因就是因湯淺技術公司的設計缺陷所致。巧合的是,此次「凰龍」號使用的也是該公司生產的鋰電池,至於相關工藝是否有所改進,安全性究竟有無提高?目前都是未知數。

單從技術方面而言,「凰龍」號可能具有開拓性意義,但是否真像有些媒體所說的「比別國常規動力潛艇先進10至15年」,現在斷言還為時尚早。其實對於日本海自來說,「凰龍」號的試驗性質也十分明顯,有摸著石頭過河的節奏,甚至暗藏一些技術缺陷也很難說。所以,外界莫不如等「凰龍」號服役一段時間後,再來做評價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