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嬌慣,能想到的場面通常是孩子不停地喊“我要我要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爭先恐後地答“給給給”。再就是孩子不願意吃飯,家長在後面追著喂;孩子摔倒了,家長飛人般地沖上去攙扶……

其實,作為“現代化”的家長,可能已經和這種“初級階段”的嬌慣絕緣。但即便這樣,仍然很難避免在不知不覺中給了孩子過度的愛與關注,中了 “隱形嬌慣”的埋伏。

孩子的性格會從小開始培養的,並且在小時候就已經定型,這種性格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時刻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愛不等於溺愛,不是有句老話說“慣子如殺子”嗎?家長對孩子的溺愛非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好處,還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如果發現自家孩子平時有這些表現的話,就要注意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因為孩子很可能已經被寵壞了。

不尊重父母和長輩

案例一:悠悠爸是公司經理,而媽媽是一名普通的打字員,悠悠爸為此常常看不起媽媽。有時悠悠爸嫌妻子嘮叨,就會對她嚷嚷:“閉嘴!”久而久之,連悠悠也會有樣學樣地對媽媽大喊大叫。要是她想打斷媽媽的話,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就會對媽媽咆哮:“閉嘴,你聽我說……”

案例二:小偉的爸爸為了在家中訓練孩子“不懼權威”的自信心態,允許小偉與父母互叫姓名和綽號,凡事與兒子商量著辦,允許他討價還價和頂嘴。現在,小偉在公共場合隨意對父母呼來喝去,父母提出任何要求,小偉都討價還價,要不就讓父母難堪。

對於孩子種種肆意妄為、不尊重長輩的行為,父母負有很大的責任。

案例一中,悠悠不尊重媽媽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爸爸對媽媽的態度,而媽媽對爸爸採取的隱忍態度,讓悠悠誤認為“媽媽沒有脾氣,媽媽好欺負”。而對悠悠的無禮舉動,爸爸都“笑而納之”,這樣下去,悠悠還會進一步養成乖張任性的脾氣。

案例二中,我們看到鼓勵孩子不分場合地點的“挑戰權威”並無好處。孩子可以表達不同意見,但一定要在充分尊重長輩的基礎上,遵守人與人相處的秩序,這需要家長進行有意識的教育和引導。如果孩子才4、5歲,就已經表現出不尊重長輩的問題,家長就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了問題-----因為,未來孩子在社會上與人和諧相處的前提,恰恰是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

賄賂才能完成任務

家長們在交流育兒經時經常會發出這樣的感嘆:“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啊!

深究此話背後的內涵,無非有兩點:一是現在的孩子受關注更多;二是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更豐富。

很多大人們還會誠惶誠恐、變著法子地激勵孩子,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們認為應該做好的事。以此促使他努力實現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比如:

“乖乖聽話,爸爸給你買新玩具。”“自己洗手洗臉,就給你買冰淇淋。”“好好畫完這幅畫,獎勵你好吃的。”

你有沒有採取這樣一些所謂的“絕招兒”來激勵孩子呢?其實有很多家長傾向於採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並且對這種方式頗為認同,說:

“給孩子實實在在的物質刺激,可遠遠比一百句說教管用得多。”

但這種方式是錯誤,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孩子分內的事情,家長用這種方式去誘惑孩子,反而會消磨孩子的主動性。而且如果你的孩子非要以這種方式才能去完成任務,那麼也只能證明你的孩子被你寵壞了,你太溺愛孩子了。

拿你的東西和你談判

甚至還有一些孩子喜歡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來與家長交換,比如:你給我買玩具,我就不哭了;你帶我去游樂園,我就把手機還你。

但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相當於一種變相的搶劫方式,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不能讓孩子得逞,否則會給孩子樹立一種很強的強盜邏輯觀。

太懶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年輕媽媽們在一起聊天,都覺得現在的孩子怎麼越來越“懶”,9個月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拿著奶瓶喝水,就是不拿,非要父母送到嘴邊;2歲了,叫他去騎自行車,運動運動,可是孩子就是不動,寧願窩在沙發裡看電視……“這樣下去怎麼得了,這孩子不是廢了嗎?”其實,有時候是父母包辦太多,養成寶寶懶惰的壞習慣。

案例一:“寶寶快來吃飯,張嘴!”張奶奶跟在孫子後面,瞅准時機不時喂上一口飯。小孫子卻東張西望地一會兒跑到這兒,一會又拿起小車子“嘟嘟”地開起來,嘴裡含著一口飯怎麼也不咽下去。

案例二:“要遲到了!快點,豆豆快起來,來伸手穿毛衣!”雖然兩個鬧鐘不停地響,今年剛上一年級的豆豆還是不願起床,媽媽只好過來掀起被子,然後幫他穿衣服;而這時奶奶正依次把孫子要用的牙膏擠好、洗臉水倒好,飯盛好,而爸爸則負責背豆豆的書包、拿好帽子、手套等,全家人都在一起忙乎這一個孩子。

現在的孩子少了,一家往往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再加上家庭條件比過去好很多,父母和家人當然不捨得讓孩子做家務事了。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孩子穿衣吃飯、甚至上學放學的書包都有家人幫忙背著,孩子只需要在旁邊跟著就行。家長認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殊不知這會讓孩子變得而越來越懶惰,甚至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照顧不好,以至於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都還要把髒衣服打包帶回家讓媽媽洗,而自己平時連洗雙襪子都不會。

動不動就撒潑發脾氣

“大提琴拉不好就發脾氣;沒有聽她講話也發脾氣;對她提出批評也發脾氣,這孩子的脾氣怎麼那麼大,怎麼容易就發脾氣呢?”網上一位媽媽的在論壇上面的求助該如何解決孩子容易發脾氣的問題。

小孩子活潑愛鬧,有時再發發小脾氣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自家孩子連發脾氣都不會,受欺負了也只是唯唯諾諾的,那家長可要擔心了。不過,孩子發脾氣很正常,但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孩子,就說明平時在家裡被家人寵壞了。他們在家裡做習慣了小公主、小皇帝,出門在外仍然要求別人都順從他,這樣的孩子大都自私自利,凡事只考慮自己。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面臨的阻礙要比其他孩子大一些,一旦家長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一定要及時制止,以免孩子繼續錯誤下去。

關於孩子容易發脾氣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造成:

一是自己的預期的目標沒有達到,得不到滿足;

二是自身的利益、物品等受到侵犯。

那麼,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的應該如何做好引導呢?

1、陪伴孩子,與情緒相處

2、平時鍛煉孩子學會控制

3 、父母堅守自己的“底線”

其實很對時候,孩子發脾氣更多是想要引起父母的關注,或者對於父母的求助。這時候做父母的應該給予支持、陪伴,否則長此以往,孩子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被人欺負也不敢說,受了委屈就自己承受。

所以爸爸媽媽們,請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多多陪伴孩子,發現孩子發脾氣隱藏的真正含義,跟孩子一起面對,解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