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喜歡安靜。一些人喜歡朋友遍天下,一些人卻認為朋友太多是負擔,獨處最舒服。
一個人選擇什麼生活方式和個性有關。
而當獨處這種傾向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獨處就有了時代的烙印。喜歡獨處不是一個人的選擇,而是很多人的選擇,這不是病,其實真正原因你可能從未想到。
前幾天,我的朋友小張對我說,他發現自己越來越奇怪了,非必要情況不想聯繫任何人,朋友叫聚會一起玩啥的也都沒啥興趣,就想一個人呆著……;多年的朋友我瞭解他,以前可喜歡熱鬧了,哪裡人多往哪裡跑,是朋友中熱衷組織聚會的活躍分子。
“你說我是怎麼了,是不是有病啊?”,他半真半假的憂心忡忡著。“一個人呆著你受得了嗎?不孤獨?”“不啊,一個人我可自在了,老舒服了”“既然享受,那就一個人呆著唄,想那麼多幹嘛,怎麼舒服你就怎麼來,又不犯法”,在我一頓搶白調侃下,這個話題很快就結束了——然後卻留在我的心裡。
仔細想想,這好像是個普遍現象,不光是小張,包括我所認識的其他人,乃至我自己,以及接觸到的網路資訊,都在昭示:雖然社交網路、通訊技術越來越普及與發達,但人們卻越來越不喜歡交朋友,越來越喜歡獨處,越來越享受孤獨的感覺。
或許有很多朋友對這種變化有點措手不及,甚至內心有點惶恐,開始像小張那樣懷疑自己:我是不是有病?
混沌非常嚴肅的說:逐漸喜歡獨處不是病,是你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資本遵從自己內心去生活而已。
回想我們的孩提時代——
咿呀學語時須臾不敢離開父母懷抱,會用哇哇哭聲提醒不要丟下我呀;因為離開他們溫暖的懷抱沒有安全感。
蹣跚學步時我們滿屋子亂跑,卻仍然隨時回頭望父母的位置;但畢竟敢於離開父母懷抱了:因為我們強大了幾分——學會走路。
學生時代,我們漸次去了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我們走出了家庭、離開父母並越來越遠:因為我們又強大了幾分——掌握了校園生存能力。
終於我們步入社會,第一次以獨立人格去面對這個世界,伴隨著的是我們學會越來越多的技能、掌握越來越的生存能力以及越來越強大的內心。
只是並不足夠。這一路我們習慣了妥協與忍讓,有時自己都沒有感覺——我們會為了得到幼稚園阿姨的小紅花,去積極清理衛生,哪怕在家裡父母逼著也不做;我們會為了融入同學間的小團隊而刻意接近某些同學,哪怕彼此間性格沒有絲毫投契;我們會為了職場升遷而有意無意地迎合同事、領導、老闆,哪怕內心充滿了鄙視與不屑;
經過多年摸爬滾打,終於我們由原來的小白兔變成了座山雕,有了拒絕的底氣——不喜歡的事,我們可以選擇不參與;不喜歡的人,我們可以選擇不接觸;不喜歡的場合,我們可以選擇不出席;
我們無需再過多的忍讓與隱忍,把更多的時間從取悅別人節省出來,遵從自我內心來取悅自己。喜歡一個人呆著,當然就一個人呆著好了。不用懷疑與不安,這是我們的成熟與強大。
當然了,整個社會的發展的也給了我們更多遵從內心、取悅自己的底氣。
我們不必再像古人那樣必須依託宗族抱團來對抗天災;及時通訊技術的發展,讓溝通與資訊傳遞更快捷,節省大量的自有支配的時間;交通技術及設施的發展,讓一個人出行變得容易且成本低廉;整個大環境提供了一個人獨立生存的可能,依賴他人的必要性越來越低。
一個人遵從自己內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空間越來越大——既然如此,喜歡獨處就一個人呆著,沒有絲毫問題。
人,要末俗氣,要末孤單。人要有群處的身手,更要有獨處的勇氣,但值得一說的是:那種能成績自我的孤單,才是差別平淡的最間接途徑。
因此,聰明的人都深知這個道理。他們都喜歡獨處!把寶貴的時間用在提高自己能力上面。低品質的合群不如高品質的獨處,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你會過得更好!